大萧条(The Great Depression)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,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。这场危机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,也深刻改变了社会关系,摧毁了执政政府,帮助纳粹党及法西斯上台,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。大萧条作为经济周期的极端案例,其起因复杂多样,演变过程也极具戏剧性,为我们理解经济周期提供了宝贵的教训。
一、大萧条的发生背景
1. 繁荣背后的隐患
在1920年代,美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。工业生产指数持续攀升,股票市场更是迎来了空前的牛市。实业家、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,认为繁荣将会持续下去。然而,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。首先,工资水平落后于生产率的增长,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不足,消费市场出现疲软。其次,农业生产长期低迷,农民收入增长缓慢,农村市场萎缩。此外,大量企业为了扩大生产,盲目投资,导致产能过剩。这些隐患在繁荣时期被掩盖,但一旦经济形势恶化,便迅速暴露出来。
2. 国际经济不平衡
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,黄金储备量激增。这种国际经济不平衡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。一方面,美国需要维持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贷款,以平衡国际收支;另一方面,国内政治原因使关税保持在高水平,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。这种不平衡最终导致了国际市场的萎缩,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出口。同时,其他国家为了偿还战争债务,纷纷削减从美国进口的商品,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的困境。
3.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
当时美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脆弱性。许多独立的银行缺乏足够的财力来应对金融风暴。一旦一家银行倒闭,就会引发储户的恐慌性提款,导致连锁反应,破坏整个金融结构。此外,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严重的投机行为。投资者盲目追求高收益,忽视了市场风险。当经济形势恶化时,股票市场迅速崩盘,加剧了经济危机的蔓延。
二、大萧条的演变过程
1. 股市崩溃:危机的导火索
1929年10月24日,美国纽约股市发生了“黑色星期四”,股票价格暴跌12.8%,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抛售。随后几天,股市持续下跌,直至10月29日,股价指数从最高点暴跌至历史低点,这一天被后世称为“黑色星期二”。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至实体经济,导致银行倒闭、生产下降、工厂破产、工人失业等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2. 银行倒闭与信贷紧缩
股市崩溃后,大量银行因为持有大量股票而遭受巨额损失,纷纷倒闭。据统计,从1929年到1933年间,美国共有5500多家银行倒闭。银行倒闭导致信贷紧缩,企业难以获得融资,生产活动受到限制。同时,储户因为担心银行倒闭而纷纷提取存款,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困境。这种信贷紧缩的现象加剧了经济的衰退。
3. 生产下降与失业潮
随着银行倒闭和信贷紧缩的加剧,企业开始缩减生产规模,甚至破产倒闭。工业生产大幅下降,失业率激增。在危机期间,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普遍下降,其中美国下降幅度最大,达到了40.6%。失业人数激增,全球失业率一度高达30%以上。大量工人失去工作,生活陷入困境,社会矛盾加剧。
4. 农业危机与国际贸易萎缩
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的是农业危机。农产品价格暴跌,农业生产严重衰退。农民因为收入减少而陷入贫困。同时,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,纷纷提高关税,导致国际贸易额大幅缩减。全球经济陷入孤立与停滞。这种国际贸易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的困境。
5. 政策应对与经济复苏
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,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。其中最重要的是罗斯福新政。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,增加政府干预,扩大政府开支,实行赤字经济,以刺激经济增长。同时,政府还加强了金融监管,改革了银行体系,恢复了信贷市场。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,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经济复苏的过程是缓慢的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美国经济才逐渐走出低谷。战争带动了军需品的生产和出口,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。同时,战争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,为战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。
大萧条作为经济周期的极端案例,其起因复杂多样,演变过程也极具戏剧性。通过对大萧条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周期的本质和规律,为应对未来的经济危机提供有益的借鉴。
上一章:1.3 经济周期研究的历史背景 下一章:2.1.2 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