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望》 作者:杜甫
国破山河在, 城春草木深。 感时花溅泪, 恨别鸟惊心。
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在战乱中的景象,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。诗人通过荒凉景象的描写,表达忧国忧民的心情。在唐朝历史上,这首诗作为反映战乱之苦的经典之作,具有重要的地位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《石壕吏》 作者:杜甫
石壕吏夜捕人,吏呼一何怒! 妇啼一何苦! 听妇前致词,提携负幼驱。 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 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 孙有应门者,家有恸哭声。 夜深人已静,月色照孤城。 哀哉百姓苦,如此乱世情。
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亲眼目睹的一场悲剧,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。通过这首诗,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。此诗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,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成为反映社会动荡的重要文学作品。
《登高》 作者: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 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 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 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,如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,以及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的壮阔景象,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。这些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忧愁相互映衬,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。这首诗在唐朝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《哀江头》 作者:白居易
江头落日照平沙,潮退渔船阁岸斜。 白鸟一双临水立,见人惊起入芦花。
茫茫江水向东流,哀吾百姓苦离愁。 战骨枯朽无姓名,荒郊白骨乱悠悠。
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江头的荒凉景象,夕阳下的平沙、退潮后的渔船、惊飞的白鸟,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。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对战争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渴望。诗中“茫茫江水向东流,哀吾百姓苦离愁”一句,情感真挚,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民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,以及对战争本身的厌恶。这首诗在唐朝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其情感表达和意境深远,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《长安夜雨》 作者:韦应物
暗雨连三夜,孤灯未五更。 坐看苍苔色,欲上人衣清。
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城的夜雨,连绵不断的细雨已经下了三夜,孤灯下的人还未等到五更天亮。诗人独坐,看着地上的青苔在雨水的滋润下,颜色变得更深,仿佛要蔓延到人的衣裳上来。这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,更是诗人内心忧虑与愁苦的象征。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,诗人抒发了对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担忧。“雨声满天地,忧国泪沾衣。”虽未直接写出,但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,已深深蕴含在字里行间。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,成为唐朝诗歌史上的佳作之一。
《乌衣巷》 作者:刘禹锡
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 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这首诗通过对乌衣巷的描绘,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。诗中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”两句,描绘了昔日繁华的朱雀桥边已长满野草,乌衣巷口也只剩下夕阳斜照,昔日繁华不再,一片荒凉景象。而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。昔日王谢贵族的堂前燕子,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中,象征着贵族的衰落和百姓的苦难。这首诗在唐朝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,使其成为安史之乱期间不可忽视的诗歌作品。
上一章:诗歌的主题和特点 下一章:762年:李白去世,其诗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。